跳至内容
陆氏档案
用户工具
登录
站点工具
搜索
工具
显示页面
修订记录
反向链接
最近更改
媒体管理器
网站地图
登录
>
最近更改
媒体管理器
网站地图
您的足迹:
文献:元和姓纂
编辑本页后请点击“保存”。请参阅
syntax
了解维基语法。只有在您能
改进
该页面的前提下才编辑它。如果您想尝试一些东西,请先到
playground
热身。
媒体文件
元和姓纂卷十陆(附四校记) 〔岑校〕卷十 其下庫本注云:「入聲屋韻至乏韻。」 一屋 ====== 陸 ====== **1齊宣王田氏之後。宣王封少子通於平原陸鄉,因氏焉。漢大中大夫陸賈,子孫過江,居吳郡吳縣。陸賈裔孫吳丞相遜,生丞相抗。抗生晏、景、機、雲、耽。遜弟,吳選曹尚書(瑁),生英。英生曄、玩。玩元孫惠曉、惠徹。自玩至惠曉父子曆晉、宋,五代侍中。** * A〔岑校〕宣王封少子通 通志、備要二二及新書七作「達」。 * B〔又〕漢大中大夫陸賈子孫過江 「大中」,庫本及新書作「太中」。按今漢書四三及漢書七三下均作「太」。復依新表,發二子萬、皋,皋生邕,邕生賈,萬官於吳,子孫為吴人,則非賈之子孫也,疑「陸賈」下有奪文,參下綠。 * C〔又〕居吳郡吳縣 新書無「居」字。若然,則此應提行。 * D〔又〕陸賈裔孫昊丞相遜 說見前文。 * E〔又〕抗生晏景機雲耽 依三國志五八,景下尚有玄。 * F〔又〕玩元孫惠曉 「惠」,南齊書四六、南史四八均作「慧」。古慧、惠常混,僧號尤屢見之。 * G〔又〕自玩至惠曉父子歷晉宋五代侍中 南史四八云:「自玩至慧曉祖萬載,世為侍中。慧曉伯父仲元又為侍中。」若曉則兩欲用為侍中而不果,此誤。仲元,宋書有傳,新表誤「叔元」。 **2惠徹生閑,閑生厥、完、絳、襄。厥曾孫搢。完生邱公、雲公、令公。邱公生瑾、琛。瑾生遜之、逖之。逖之,都官員外。琛生仁公。仁公生柬之、元之。案唐世系表,琛生柬之、元之,中間無仁公一世。柬之,司諫郎中、崇文侍書學士,生彥遠。元之生元方,天官、鸞臺二侍郎、平章事。** * A〔岑校〕厥曾孫搢 吳郡志二一引大業雜記:「隋陸搢,字士紳,吳郡人。祖映,粱侍中,父陟,諮護參軍,世有文集。搢不墜家聲,仁壽中,召補春官學士,大業中為燕王記室,唐正(貞)觀中,授朝散大夫、魏王府文學。」 * B〔又〕琛生仁公仁公生柬之元之 校云:「案唐世系表,琛生柬之、元之,中間無仁公一世。」余按姓纂不誤。依舊書八八元方傳,曾祖琛,可證者一。傳又稱元方從叔餘慶,餘慶為令公曾孫,玄之亦應為丘公曾孫,可證者二。新表誤脫。全文四四七竇鼠述書賦下注亦云:「陸柬之,吴郡人,仁公子,虞氏之出,官為著作郎。」廣記二○八引書斷,柬之嘗為高正臣書告身。昊郡志二一,柬之,元方伯父,官太子司議郎。 * C〔又〕柬之司諫郎中崇文侍書學士 舊書八八,官至太子司議郎,新表亦作「司議郎」。「諫」涉「諫議」而訛,「中」涉「郎中」而衍。陸廣微吳地記稱東官長史陸柬之。全文一六四李嗣真書品序,稱陸學士柬之受法於虞祕監。法書要錄八,柬之官至朝散大夫、太子司議郎,虞世南甥。 * D〔又〕元之生元方 「元之」,新表作「玄之」,非父子同名也。 * E〔又〕天官鸞臺二侍郎平章事 元方為鸞臺鳳閣侍郎,居相國,見廣記四九三引御史臺記。 **3元方生象先、景倩、景融、景獻、景裔。象先,中書工部侍郎、平章事、刑部尚書、少保、袞元貞公,生泛、潀、廣、偃。泛,秘書少監;潀,比部郎中;廣,沂州刺史;偃,工部員外。** * A〔岑校〕象先中書工部侍郎平章事生刑部尚書少保袞元貞公袞生泛滦廣偃 據舊書八八,象先歷刑部尚書、太子少保,封兗國公,謐文貞。又據新表七三下,象先子泛。由此推之,知「平章事」下之「生」字,「元貞公」下之「袞」字,皆為衍文,兗「元貞公」乃「兖文貞公」之訛。又新表列潀於泛下一格,亦誤。廣記一七七引國史補,陸象先為同州刺史。同書四九六乾鐉子,兖公象先嘗為馮翊太守。按馮翊太守郎同州刺史,象先時未改郡太守也。嘉定鎮江志一四:「曾畋類集引李德裕……詩云;「近世二千石,畢公宣化厚。丞相量納川,平陽氣衝斗……』注云:『丞相謂陸兗公。……三賢皆歷此郡。』今考新舊唐書陸象先傳並不言守潤,……前志云史略之,信然。」余按元龜一七二,開元六年,象先自隰州移潤刺,今舊傳嘗有訛誤。又鎮江志之說,本野客叢書一七。象先原名景初。 * B〔又〕潀比部郎中 「比部」,新表作「刑部」。 * C〔又〕偃工部員外 新表作「泉州刺史」。 **4景倩,監察禦史,生溥,天水太守、少府監,生康、序、應、庶。康,檢校郎中;庶,福建觀察,中丞。** * A〔岑校〕生溥天水太守少府監 新表作「少府少監」。 * B〔又〕康檢校郎中 新表作「澤州刺史」。廣記一五○引前定錄,陸康,明經及第(登科記考九以為在天寶十五年),授祕書省正字,充隴右巡官,府罷,調咸陽尉,遷監察御史、盤屋令、比部員外,連典大郡,歷官二十二考。 * C〔又〕庶福建觀察中丞 叢編一三遊石橋記并詩引復齋碑錄,衢州刺史陸庶撰,元和元年立。又白氏集四○與陸庶詔云;「省所奏,當新開福建陸路四百餘里者。」此其見官也。全文拾遺二七據嘉靖衢州府志收庶爛柯山碑記云:「庶牧於是邦,迨玆五(?)祀……時元和三年三月十八日。」(參方鎮年表六) **5景融,吏部侍郎、左丞、工部尚書,父兄三人,繼處銓衡左右丞,生沛、渭。沛,屯田郎中。** * A〔岑校〕景融吏部侍郎左丞工部尚書父兄三人繼處銓衡左右丞 全文三○八有孫逖授榮陽郡太守陸景融尚書右丞制。又有授吏部侍郎制。後制云,守尚書左丞陸景融可守吏部侍郎。廣記二二一引定命錄,景融初為新鄭令,後三十年焉鄭州刺史。又拓本天寶二載孔齊參誌,稱「公外兄今工部尚書陸景融」。 * B〔又〕生沛渭 「渭」,庫本作「涓」。按新表沛後有泳、清、涓、漸四人,「渭」字最與「涓」近,即「涓」之訛無疑。新表稱「涓,陽翟令」。大曆二年靖居寺題名有同官主簿陸涓(魯公集六),當即其人。 **6景獻,屯田員外,生包、易。包,工部員外;易,司門員外。** * A〔岑校〕景獻屯田員外 曲江集二,景獻嘗任起居舍人,舊書八八未詳。其官屯外,見元龜七八三。新表作「郎中」。 * B〔又〕包工部員外 新表作「郎中」。 * C〔又〕易司門員外 新表作「徐州刺史」。 **7景裔,兵郎員外,生滌。** * A〔岑校〕景裔兵部員外 舊書八八及元龜七八三作「庫部郎中」,新表作「光祿卿」。 * B〔又〕生滌 新表作「修,上元令」。 **8元方弟彥恭,曹州刺史。** * A〔岑校〕元方弟彥恭曹州刺史 「曹」,衙表作「杭」。按彥恭,開元中任杭州刺史,亦見虞集開元宮碑。 **9雲公生瓊,瓊生從典,從典孫鑑。有集。** * A〔岑校〕從典孫鑑有集 「有集」者有文集之謂。陳書三○,瓊有集二十卷。此未詳就瓊言,抑就鑑言也。 **10令公曾孫餘慶,尚書左丞、太子詹事,生珙、璪。璪,汾州刺史、兵部郎中,生海、長源。海,司門員外;長源,檢校尚書、汴宋節度,生行檢。** * A〔岑校〕令公曾孫餘慶尚書左丞 舊書八八未言歷此官,同書一四五著之。先天二年官太子右庶子,見元龜一六二。全文二五一蘇頲制,宗正卿、廣平郡開國公、判尚書左丞陸餘慶可大理卿。開元四年官少府監,見同書二五八蘇頲李乂碑。自右丞轉洛州長史,見廣記二五九引朝野僉載。同書三二八引御史臺記,餘慶,吴郡人,進士擢第,累授長城尉,拜員外監察,久視中,遷鳳閣舍人,歷陝州刺史、洛州長史、大理卿、少府監,主睿宗韫車不精,出為沂州刺史。 * B〔又〕生珙璪 新表誤璪為珙子。按舊書一四五,長源為餘慶孫,璪子,參互證八。全文三○九孫逖制:「守洛陽縣令陸操……宜佐理於汾州,可守太原少尹。」時代正合,「操」當「璪」之訛,參下條。 * C〔又〕璪汾州刺史 新表同。舊書一四五、新書一一六均稱西河太守,西河郡即汾州也。 * D〔又〕海司門員外 新表作「湖州刺史」。叢編八引京兆金石錄,空寂寺大福和尚碑陰,陸海撰,寶應二年立。紀事三二,海詩為賀知章所賞,自省郎典潮州,郎官考一六謂「吴興志郡守題名失載」,則正未知潮、湖孰是也。 * E〔又〕長源檢校尚書汴宋節度 全詩六函一冊歐陽詹益昌行序:「貞元年中,天子以工部郎中、興元少尹吴興陸(一作次)公長源牧利州,其為政五年。」「陸」乃「沈」之訛,吴興,沈姓望也,陸長源未嘗典利州(按此說董斯張吴興備志三二已發之,謂「英華以『沈』焉『陸』誤」)。全詩十二函二冊皎然奉和陸使君長源遊太湖诗注云:「此時公權領湖州。」建中初,為建州刺史,輿地碑記目婺州引晏公類要,訛為「達州」。撰汝州臨汝縣廣成子廟碑,見皇甫枚三水小牘下。 * F〔又〕生行檢, 「檢」,新表作「儉」。全文七一七收行儉代淄青諫伐淮西表一首。 **11陸氏自漢魏至梁陳,正傳十五人。惠曉生任、倕。倕字佐公。任六代孫去泰,起居、集賢學士。** * A〔岑校〕六代孫去泰去泰起居集賢學士 按會要六四,開元六年,陸元泰自前江陽尉為麗正學士,十三年以補闕為集賢直學士。新書二○○作江夏尉陸去泰。又元珪紀德幢,去泰書,開元十三年立,結銜左補闕、集賢院直學士,見金石補正五三。開元十一年麗正殿學士陸去泰,見歷代名畫記九。全詩二函十冊儲光羲陸著作挽歌注云:「陸為起居郎、集賢院直學士,贈著作郎,吳郡人。」時代、官歷均相合,郎去泰也。依此,則「起居」下當補「郎」字。玉海四引集賢注記,開元十二年,學士陸去泰。洨廙補陸善經傳,誤以陸著作為善經(說文月刊二卷),已於唐史餘瀋辨正之。 **12梁給事中陸鎮之,續長子椆後,惠曉七從子也,生晉,晉生雍,陳豫章王咨議。雍生元朗,字德明,秦府學士、國子博士、兼太子中允、吳郡男,撰《經典釋文》。德明生敬信、敬義。敬義,蓬州刺史,生宣悊、遵楷。遵楷,祕書郎。敬信,兵部東臺二侍郎、左侍禦、同三品、檢校左相、嘉興子,生郢客、邠卿、越賓、慶叶。郢客生大鯤,慶州都督。邠卿生大訓、大盈、大均。大訓,右金吾將軍。越賓,陝州刺史。慶叶,屯田郎中、雍州司馬。鈞生湯。** * A〔岑校〕梁給事中陸鎮之績長子椆後 「椆」誤,庫本及新表均作「稠」。據新表,續,揚州別駕.三子稠、逢、襃,稠二子肅、謙,肅十世孫鎮之,是鎮之者續十二世孫也。 * B〔又〕惠曉七從子也 又據新表,續少子襃,生紆,紆生駿,駿生瑁,瑁生英,英生玩,玩生始,始生萬載,萬载生真子,真子生惠曉,是惠曉者續十世孫,即鎮之從祖也,此作「七從子」,疑誤。 * C〔又〕生晉 羅校云:「唐書世系表作『瑨』。」 * D〔又〕雍生元朗字德明 崔候嘗受詩、書、禮、易於吴國陸德明、魯园孔穎逢,見拓本崔安平公皚誌。武德五年建觀音寺碣,自題國學助教(見武億金石二跋)。卒貞觀十六年已前,見元龜九七。 * E〔又〕德明生敬信 舊書四及一八九上又新表均作「敦信」,郎官柱同,此誤,勞考三已改正,下同。元龜一五一,麟德二年左侍極廉(兼之訛)檢校大司憲陸敦信。 * F 〔又〕遵楷祕書郎 乾封初有太常博士陸遵,又舊書四七有陸楷集十卷,不審即此人否。 * G〔又〕左侍御同三品檢校左相 舊紀及同書一八九上、元龜一五一均作「左侍極」,又舊紀及新宰相表均作「檢校右相」,此誤,勞考三統改正。元氏長慶集五八元氏誌云:「遂歸於昊郡陸翰。翰,國朝左侍極兼右相敦信之玄孫。」(據校本改) * H〔又〕邠卿生大訓大盈大均 「均」,新表及下文皆作「鈞」,此誤。廣記四○一引紀聞列異,稱執金吾陸大鈎。 * I〔又〕慶叶屯田郎中 新表作「員外」。 * J〔又〕鈞生湯 鈞即大鈞,今本多見此類省略,或傳抄者之過。 **13後周大司馬陸通,云玩後。晉侍中萬載,為劉義真長史,從宋武帝入關,沒赫連。生僑,僑生政,即通父也。通生長義、讓。讓,隋光祿少卿,生善宋,驾、駕部郎中、德州刺史。通弟逞,周太子少保、中都元都公。** * A〔岑校〕晉侍中萬戴 羅校云:「案『萬戴』,周書陸通傳作『載』。」余按子山集一三步陸逞碑:「曾祖載,為宋王司馬,留鎮關中,赫連之亂,伏劍魏室。」同集一六步陸孤氏誌:「高祖載,為劉義真長史,留鎮關中,既沒赫連,因即仕魏。」又陸讓碑:「六世祖載……既没赫連,因即事魏。」均祇稱載。尋源五謂載、戴古通用也。又新表,惠曉之祖曰萬載,臨海太守、祕書監、侍中。時代、官歷相當,即同人也。 * B〔又〕没赫連生僑僑生政即通父也通生長義讓 周書三二通傳,曾祖載,父政,世代與此同。讓碑云「六世祖載」,即連本身計之,亦差一世。合觀子山集兩碑、誌,恐讓碑非是。又讓碑:「曾祖□,魏冠軍將軍、營州刺史。」依姓纂,則所泐之名應為僑。又:「祖政,周驃騎大將軍、儀同三司、恆涇二州刺史、□都獻公。」據子山集一三,「都」上所泐乃「中」字,亦即周書三○通傳所云賜爵中都縣伯。又;「父道,□八柱□、左光祿大夫、侍中、大司馬、□司寇、大司徒、秦襄陝三州總管、綏德定公。」(萃編四五)「父道」乃「父通」之訛。「□八柱□」似為「周八柱國」,然周書一六及三二均無通為八柱國之文。「司寇」上應補「大」字,見本傳。大司徒及總管,則或卒後追贈者。至子山集一三步陸逞碑:「高祖冠軍將軍、榮州刺史。」「高」字衍,因前文敘曾祖、後文敘父知之也。魏志有營州,無「榮州」,當因音近而訛(吾鄉營、榮同呼)。千唐陸紹誌:「高祖通,周使持節柱國、大司馬、蒲陝秦襄四州總管、綏德郡開國公,食邑八千戶。」 * C〔又〕讓隋光禄少卿 碑作「光禄卿」。關於讓之歷官,參看拙著隋書州郡牧守編年表。陸紹誌:『曾祖讓,顯魯二州刺史、光渌少卿、開府儀同三司、安澤公。」 * D〔又〕生善宋駕部郎中德州刺史 元龜一二六,武德四年二月,王世充懷州刺史陸善宗以城降,疑郎其人。通鑑一八八亦作「宗」。千唐韓王府兵曹陸紹誌,卒顯慶四年,年四十四,云;「祖善宗,皇朝駕部郎中、使持節德光懷三州刺史、洛州長史、上柱國、廷陵縣開國公。考仁徵,隨尚衣直長。」則「宋」字顯訛。讓碑立於貞觀十七年,末有「第□子□□□政縣令」,當非善宗。 * E〔又〕通第逞周太子少保中都元都公 羅校云:「『元都』二字衍。」是也。又周書三二,授太子太保,此作「少保〕,小異。考子山集一三,逞碑題周太子少保步陸碑,而文內又云「乃授太子太保」,亦自矛盾。 **14陳廬陵太守陸之禮,稱後漢潁川太守閎後、生寶、仁先、元士。元士,虞部員外、濟州刺史,生貴愛。** * A〔岑校〕稱後漢穎川太守閎後 依新表七三下,閎即續之祖。 * B〔又〕元士虞部員外濟州刺史 會要六三,貞觀二十年著作郎陸元仕,當即其人。唐文續拾一○貞觀十四年和濤窖甎,副使晉王府掾陸元士。 **15陳永王記室陸慶,稱襃後;生士秀,唐太子博士,生謀道,周文王學士,生元感。元感生南金,庫部員外。** * A〔岑校〕陳永王記室陸慶 據南史七一慶傳,陳永陽王慕其名,此奪「陽」字,然祇云「潘陽晉安王俱以記室徵,不就」。 * B〔又〕生士秀唐太子博士 舊書一八八、新書一九五南金傳均稱祖士季。舊書四七又有陸士季集。元感誌:「曾祖慶,梁官至婁令,入陳三辟通直散騎侍郎,皆不就。祖士季,陳桂陽王府左常侍 隋越王府記室,皇朝太學博士、弘文館學士。」(至元嘉禾志二一及石華八)則此之「秀」字顯訛。舊、新傳稱「祖」亦不合。又「太子」誤,應依誌及舊、新傳作「太學」。 * C〔又〕生謀道周文王學士 元感誌:「父謀道,皇朝周王府文學詳正學士。」千唐陸氏誌,「曾祖諆道,隨昭王文學詳正學士」。按隋無「昭王」,此誥立於後,當是傳聞之誤,「諆」字亦疑訛。合觀舊書四四,諸王官屬有文學,則「文王」二字應乙,「士」字衍。 * D〔又〕生元感 據元感誌,終黃州司馬,神龍三年卒,春秋七十五。又千唐縉雲司馬賈崇璋妻陸氏誌:「祖元感,皇朝散大夫,黃州司馬。父趙璧,馬邑郡長史。」(氏卒天賡十載,春秋三十) * E〔又〕元感生南金庫部員外 舊南金傳云,授庫部員外,以疾辭,轉太子洗馬卒。新書四一,天寶二年鄮令陸南金。 **16齊度支郎中陸匡丞,晉太常卿始後,元孫敬。唐蘇州刺史陸孜兄元孫善敬,國子司業;生鼎,右補闕。** * A〔岑校〕唐蘇州刺史陸孜兄元孫善敬國子司業 唐會要一三,開元二十七年有集賢學士陸善經。會稽掇英總集二,天寶三載送賀監致仕,陸善經有和詩。五載刊定月令,集賢直學士陸善經與修撰(石刻及新書五七),其官為河南府倉曹參軍。元龜一五二,國子司業陸善經。又白氏集二四張誠碑:「夫人陸氏,即國子司業、集賢殿學士善經之女。」(減卒大曆三,年五十五)是善經與善敬同音、同官、同時,「敬」字訛也。玉海四六引集賢注記,蕭令嵩奏陸善經人院。 * B〔又〕生鼎右補闕 制詔集一○授陸鼎史館知修撰制,稱左補闕陸鼎。 ** 17【嘉興】 開元有陸齊望,官至試祕書少監,生渭、灃、澗、瀍、淮。謂,侍禦史。灃,殿中御史。澗,祠部員外。瀍,侍禦史。望族弟齊政,富平令,生侃如,溧水令。侃如生贄、賞、賡。贄,中書侍郎。** * A〔岑校〕官至試祕書少監 新表作「祕書監」,與集古錄目同。 * B〔又〕生渭灃澗瀍淮 「灃」,库本作「澧」,新表或作「澧」(百衲本),或作「灃」(殿本)。集古錄目、寶華寺碑,齊望子渭等立(永貞二年)。又符載陸侍御宅讌集序(文粹九七):「荆州從事、監察御史陸澧字深源,洎令弟曰灞,日潤,曰淮。」是渭.澧比澗、淮為長,今新表七三所列,蓋不循行序也。元和三年福建觀察陸淮,見寰宇記一○○,實陸庶之誤。宋僧傳一七神邕傳,貞元五年祕書省校書郎陸淮。 * C〔又〕渭侍御史 新表作「戶部侍郎」。 * D〔又〕灃殿中御史 新表作「侍御史」。約貞元十六年頃,陸澧官殿中御史,見全文六九一符載蕭存誌。全詩三函一册劉長卿有送陸灃還吴中、送陸灃倉曹西上、送陸灃歸江陰詩,但同函九册李嘉祐下又作「陸澧」;四函七册皇甫冉有送陸灃郭郧,九册嚴维有自雲陽歸晚泊陸澧宅,五函二册盧綸有同耿湋宿陸澧旅舍,七册朱放有答陸澧;六函一册陳羽若耶溪逢陸澧;十二函二册皎然和麈外上人與陸澧夜集山寺。 * E〔又〕澗祠部員外 新表作「潤,左司員外」。勞考二疑「潤」即「澗」讹。按今郎官柱左司員外不見澗名,唯主爵員外有之。 * F〔又〕瀍侍御史 新表作「主客郎中」。據文饒别集三,元和十三年瀍為给事中,主中殆修書後所歷之職也。唐詩纪事五九,瀍,貞元元年進士。白氏集三三有陸瀍賜爵制。 * G〔又〕望族弟齊政富平令 新表列贄為齊望之孫,誤。勞考九亦疑新表誤也。又集古録目唐賀蘭夫人墓誌云,「碑前書侄曾孫贄,……夫人河南人,祕書監陸齊望之妻」,與此差一代。按齊望之子渭等,至元和初尚生,贽卒永貞元年,已五十二,似姓纂可信而「曾」字為衍文。 * H〔又〕生侃如溧水令 權德舆翰苑集序及舊書一三九作「父偘,溧陽令」。溧水、溧陽,同隸一州,未詳孰是。 ** 18惠陵令陸侍詮,並吳人。詮生亘,太常博士,越宣二觀察,生墉、勳。墉,陝府觀察,生钜。勳,吏部郎中。** * A〔岑校〕惠陵令陸侍詮 舊書一六二亘傳,父持詮。 * B〔又〕詮生亘太常博士越宣二觀察 依舊書亘傳,元和七年時方為博士,越、宣二觀察乃其後來歷官。舊紀一七下,大和八年九月乙亥,宣州觀察使陸亘卒,去修書時已二十許年矣,太常博士與觀察官位懸殊,不應連敘,即此可觇其羼人之跡也。宋僧傳一一太毓傳,越州刺史陸亘;又普願傳,大和年初,宣使陸公亘,前池陽太守。據傳,亘未刺池,或別指一人,待考。會稽太守題名記:「陸亘,大和三年九月自蘇州刺史授,七年閏七月除宣州觀察使。」 * C〔又〕生墉勳墉陝府觀察生鉅勳吏部郎中 此之歷官,由前條觀之,可決其非姓纂原文。據舊紀,咸通十二年,勳尚為兵部員外。全詩九函七冊李郢寄題陸勳校書義興禪居。方鎮年表四引本書作「亘生墉」,蓋校改之文。舊紀,乾符三年十二月,以前陝西(「西」字衍)虢觀察陸墉為太子賓客。又嚴州圖經,睦州刺史陸墉,咸通五年五月十二日自金部郎中拜。 **19又歙州刺史陸參、司封員外陸震、大理司理陸羽,並吳人。** * A〔岑校〕又歙州刺史陸參 李文公集七有與陸傪書;又同集一三陸歙州述稱吴郡陸傪字公佐,卒貞元十八年。載之集二四作浙江東道義勝軍副使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、賜绯魚袋陸參(太博舉人自代狀)。昌黎集一一言參貞元中自越州徵拜祠部員外郎;同集一九又言貞元十八年二月,祠部員外郎陸君出刺歙州。全文五○三陸君誌作「傪」,偵元十六年徵拜祠外。 * B〔又〕司封員外陸震 貞元四年制科及第,見會要七六。 **20元和初進士陸暢,生懷,侄孫肱,湖州刺史,長城人。** * A〔岑校〕元和初進士陸暢生懷姪孫肱湖州刺史 姪孫肱苟非比暢年長或先進,則元和初年位恐不得至刺史。考張司業集六有送陸暢七絕。大典引蘇州府志、陸暢,元和元年登第。紀事三五,鄭注亂時,暢為少尹,斬注首。雲溪友議,順宗女雲陽公主出降劉氏(士涇),朝士舉暢為儐相。韓集點勘云:「唐史公主傳無雲陽主,疑非雲安即岐陽之誤。」按會要六,雲安降劉士涇,明是雲安之訛。全文七六○張次宗薦觀察判官陸暢狀,稱其前任祕書丞。全詩六函五冊孟郊有送陸暢歸湖州詩。八函三冊姚合有送陸暢侍御歸揚州。廣記二○四引桂苑叢譚,暢有贈薛陽陶歌。廣記四九六引尚書故實,暢為蜀道易獻韋皐,及皐卒,朝欲構其罪,暢上疏理之。又全詩九函三册:「陸肱,大中九年登進士第,咸通六年自前振武從事試平判入等,後牧南康郡。」同册崔櫓有酒失於虔州陸郎中肱詩;六册李頻送陸肱尉江夏、送陸肱歸吳興、送友人陸肱往太原;十函六冊鄭谷南康郡牧陸肱郎中辟許棠先輩為郡從事因有寄贈;十二函五冊尚顏送陸肱人關。全文六二二收陸肱謙賦等四首。由是知最少自「姪孫眩」以下為羼文。 ** 21【河南洛陽】,出自代北,代為郡長大人,號步六孤氏。後魏孝文遷洛,改為陸氏,與穆、奚、于、賀、劉、婁為北人八族。征西大將軍、東平王陸俟生麗、頹、歸、騏、驥。** * A〔岑校〕代為郡長大人 「郡」訛,應作「部」。 * B〔又〕改為陸氏與穆奚于賀劉婁為北人八族 按魏書一二三官氏志稱穆、陸、賀、劉、楼、于、嵇、尉八姓。賀婁子幹,舊史亦作「賀樓」,則「婁」即「樓」也。官氏志,紇奚氏改嵇氏,姓纂下文紇奚改奚氏,則奚、嵇聲通而混,今本姓纂蓋奪去尉姓也。卷五劉姓下亦稱與穆、陸、賀、婁、于、奚、尉為北人八族。 * C〔又〕征西大將軍東平王陸俟 羅校云:「案東平王,魏書陸俟傳作『東郡王』。」余按魏書四○俟傳,進爵東平王;又麗傳,其父俟為東平王,羅校誤。 * D〔又〕騏驥 羅校云:「俟傳作『騏、驎』。」 **22麗,司徒、平原王,生定國、叡。定國,殿中尚書、東平郡王,生昕之。叡,尚書令、東平郡王,生希道、希靜、希質。希道生士懋、子彰。案:此下疑脫士佩一人。士懋元孫寶積,屯田郎中、冀州刺史,生昭、逵。子彰,中書監,生印、駿、沓、騫、彥師,兄弟五人相繼為黃門侍郎。士佩五代孫伯玉,中書舍人、晉州刺史。希靜元孫乾迪,巂州刺史都督。希質生瓘、悉、達**。 * A〔岑校〕定國殿中尚書東平郡王生昕之 魏書四○,定國賜封東郡王,不作「東平」。傳又云:「子昕之,字慶始,……襲爵,例降為公。景明中,以從叔琇罪免官,尋以主壻除通直散騎常侍。」按比干碑陰有「散騎侍郎、東郡公臣河南郡陸昕」,應即此之昕之,是昕之一名昕,一也。降公而稱東郡公,可見東郡王不作「東平」,二也。碑立於太和十八年,已為散騎侍郎,傳所末敘,三也。陸杳碑:「曾祖某,司空公、東郡莊王」,此定國也;「祖,冀州刺史東郡惠公」,此昕之也;「父,開府儀同三司、東郡文宣公」,此子彰也。子彰本希道子,出後昕之,碑文蓋據所後言之。 * B〔又〕叡尚書令東平郡王生希道希靜希質 羅校云:「案魏書俟傳作『鉅鹿郡公』。」余按麗封平原王,見魏傳及前文,傳謂「叡始十餘歲,襲爵撫軍大將軍、平原王」,作「東平王」固非是,若鉅鹿郡公乃降等後之改爵,羅說亦未諦也。傳又云:「叡長子希道……初拜中散,遷通直郎,坐父事,徙於遼西。」叡以太和二十年底坐穆泰事賜死,今比干碑陰有「員外散騎侍郎臣河南郡陸怖道」,以傳之仕履考之,怖道應即希道。怖、希字近,魏碑尤多別體也,史傳勢不能詳敍歷官,其例與前引昕之傳同。曲石藏孫處約夫人陸氏誌,卒天授二年,春秋七十七,誌云:「五代祖叡,後魏平原王。曾祖子瑩,後魏驃騎大將軍、譙州刺史。祖正禮,後魏南青州司馬,周天官都府上士,隨建城令。父孝友,隨朝請大夫、顯州司功,唐貝州清河令。」惜誌漏敘高祖名。 * C〔又〕士懋元孫寶積屯田郎中冀州刺史 會要七○,天授三年來庭令寶績。又舊紀六,萬歲通天元年十月,冀州刺史陸寶積盡節。 * D〔又〕生印駿沓騫彥師 按魏書四○、北齊書三五均言子彰六子,北齊書尚有「第五弟搏」(一作「傳」),合此為六人,唯騫似不見於正史。「印」,應依羅校正作「卬」,隋書七二彥師傳亦云兄卬也(魏書本或訛「昴」)。廣記二四七引談藪,北齊散騎常侍河南陸乂,黃門郎卬之子。文館詞林四五九李德林秦州都督陸杳碑銘:「公諱杳,字雲邁,清都臨漳人也。」杳、邁相切,魏書、北史亦作「杳」,此作「沓」訛。據碑,武平三年後,卒秦州刺史、開府儀同三司,年五十三,有子玄卿(北史二八略同)。復考,麗玄孫彥昇,北齊以文藝高選,任祕書郎,見說之集一八陸孝斌碑。彥昇與彥師,昇之子玄亮與杏之子玄卿,均排行相同,彥昇其即子彰六子之一歟。碑又云,「歸殯於滏陽之郭北」,則其所占又是魏都臨漳也。 * E〔又〕土佩五代孫伯玉中書舍人晉州刺史 說之集二二伯玉墓誌,稱為岐州刺史。 **23歸,太僕卿,曾孫騰、周大司空,上庸定公,生逸、融、冰。逸孫徹,郢州刺史;生欽嗣,左監門將軍、鄆州刺史;欽義,忠州刺史。融,隋洛州刺史;生立素,右庶子。立素生爽,兵部郎中。爽生瞻,瞻生景祥,雒尉。景祥生據,司勳員外。據生士佳、士修。士佳,三原令;士修,殿中御史。冰生義方,營州司法。義方生頌,改名慤,國子監祭酒、右常侍、鄭公,生璟、正卿同正。** * A〔岑校」歸歸太僕卿 陳校云:「『歸』字重衍。」按魏書四○稱為東宮舍人、駕部校尉。 * B〔又〕生庸定公庸生逸融冰 陳校云:「『生庸』,『上庸』之訛。下『庸』字衍。」周書二八,騰卒,謐曰定。平津記四云:「騰是融之祖也。」蓋未知姓纂之誤[ 陳校雲正解,平津記四云錯誤,見《周书》卷二十八468 建德二年,征拜大司空,寻出为泾州总管。宣政元年冬,薨于京师。赠本官加并汾等五州刺史,重赠大后丞。谥曰定。子玄嗣。 玄字士鉴,腾入关时,年始七岁。仕齐为奉朝请,历成平县令。齐平,高祖见玄,特加劳勉,即拜地官府都上士。大象末,为隋文相府内兵参军。玄弟融,字士倾,最知名,少历显职。大象中,位至大将军、定陵县公。]。 * C〔又〕融隋洛州刺史 紀國陸先妃碑有「使持節洛州諸軍事、洛州刺史、上柱國、定陵懷公」者即其人(平津記四亦云然),因周書二八言融封定陵縣公也。 * D〔又〕生立素右庶子立素生爽兵部郎中 紀國陸妃碑:「祖立素,益州大都督府長史、太子右庶子。……父爽,尚書庫部、兵部二曹郎中。」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云:「隋時有太子洗馬陸爽,其子法言撰切韻,為後世所宗,與此非一人也。」余按隋之陸爽,開皇十一年卒,此之陸爽仕唐(隋無郎中),彼為俟四世孫,此為俟七世孫,迥異。說之集一四稱爽兵部侍郎,殆誤。貞觀政要二:「貞觀二年,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年十六七……太宗乃聘為充華。……魏徵聞其已許嫁陸氏,……遂停冊使。……又陸氏抗表云,某父康在日,與鄭家往還,時相贈遺資財,初無婚姻交涉。……徵曰,……陸爽以為陛下今雖容之,恐後陰加譴讁,所以反覆自陳。」按陸妃卒麟德二年,年三十有五,是生貞觀五年,得為此陸爽之女,但政要稱爽父康,與立素異,惜妃碑未記其母,不能定此兩陸爽焉同人否也。 * E〔又〕景祥生據司勳員外 全文三一五李華陸騎曹集序,楊極與河南陸據為道義之交,又三一七同人三賢論,稱河南陸據德鄰。 * F〔又〕士佳三原令 廣記一五○引前定錄:「某(裴諝)開元七年(按七年誤,當是二十許年,但此之士佳,似未能位至尉官)罷河南府文學時,至大梁,有陸仕佳為浚儀尉。……仕佳後再受監察御史卒。」全詩十二函二冊皎然有送陸侍御士佳赴上京,又同楊使君白蘋洲送陸侍御士佳入朝。 * G〔又〕士修殿中御史 大曆九年士修為嘉興尉,見魯公集七妙喜寺碑銘。 * H〔又〕義方生頌改名慤國子監祭酒右常侍鄭公 舊書七,景龍二年「二見辛未,幸左金吾大將軍、陳園公陸頌宅」。當即長安志八所謂韋庶人妹夫之陸頌,彼封陳公,此封鄭公,似非其人,但此陸頌之子,如得為宗正卿(參下條),則又應唐室姻戚也,待考。廣記一六三引朝野佥載,孝和時,陸頌為巾子向前踣,未一年而頌殂。 * I〔又〕生璟正卿同正 「正卿」,疑當作「宗正卿」。 **24騏〔曾〕孫,隋中書舍人,〔爽〕生法言、正言。法言,隋承奉郎,撰切韻。正言孫大同,遂州刺史。** * A〔岑校〕骐孫隋中書舍人生法言 此即法言之父陸爽。「孫」當作「曾孫」,參看陳著切韻與鮮卑。又隋人諱「中」,爽傳亦非仕為中書舍人,此誤。羅校云:「案『生法言』上有奪文。隋書陸爽傳,子法言,爽祖順宗,魏南青州刺史,父檗之,齊霍州刺史。」 * B〔又〕正言孫大同遂州刺史 全文二七六,大同,中宗朝官雍州司田。 **25馥,後魏太保、建安王。七代孫堅,左右丞相、刑部侍郎、祕書監,生綰、綜、縯。綰,贊善大夫,生酂。綜生邳。縯,檢校郎中,生複禮。複禮,部尚書禮膳部員外。** * A〔岑校〕馥後魏太保建安王 以其官爵與魏書四○勘之,馥即俟之長子馛也,其名應於前文俟所生下補入。廣記一七四引談藪,東平王陸俟,子馥。雪堂金石文字元固誌跋云:「誌稱妻河南陸氏,父琇,祖拔。……誌書『馛』作『拔』,疑書者之譌。」譯音無定字也。 * B〔又〕七代孫堅左右丞相刑部侍郎祕書監 「相」字衍。新書二○○堅傳敘其歷官甚略,衹云終祕書監,固在左右丞及侍郎上也。劉長卿張僧繇畫僧記,稱唐故右常侍陸堅。歷代名畫記三,開元五年,宣義郎、行左驍衞率府倉曹參軍陸元悌,後至十一年為給事中,賜名堅。 * C〔又〕綜生邳 平津記八梁守謙功德銘,長慶二年立,陸邳題額。 * D〔又〕生復禮復禮部尚書禮膳部員外 文苑英華,陸復禮貞元七年進土。是復禮實一人,非兩人,此文應正作「生腹禮。復禮,尚書膳部員外」,蓋唐人稱郎官,應以「尚書」字冠前,不知者妄連上讀,遂衍「部」字,既誤析「復」為一人,遂又於「膳部」上衍「禮」字也。紀事四○,貞元八年,復禮弘詞試第一。遼居錄河南縣主簿崔程誌,陸復禮撰。
保存
预览
取消
编辑摘要
当您选择开始编辑本页,即寓示你同意将你贡献的内容按下列许可协议发布:
CC Attribution-Share Alike 4.0 International
文献/元和姓纂.txt
· 最后更改: 2017/09/05 16:05 由
lzj
页面工具
显示页面
修订记录
反向链接
回到顶部